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44G2Udamo5hbjyiUTCpAH9P
《寄生虫》
评分:8分
《寄生虫》作为这几天的电影热门话题,在剧本和视听语言的构建上,无疑是一部上乘之作,每一个镜头都是享受。
但是在剧作编排上,又有许多令人颇有微词的地方。不少情节点要么仓促带过,要么流于俗套,文本符号也不存在暗示意象,所有的内涵基本都是非常直白地表现。
也不能说是不好吧,至少大众接受度很高,也证明了优秀的类型片也同样能在戛纳电影节上拿奖。但因为主题上的相似性和同为韩国电影,《寄生虫》免不了被拿来跟去年同样大热却无缘金棕榈的《燃烧》做比较,这样一来就高下立判了。
虽然我也更喜欢《燃烧》一点,但这也不妨碍咱们客观来聊聊这部时下大热电影,毕竟还想蹭一下影评界比稿大赛的热度。
1
寄生
金基泽一家四口都住在半地下室里,他们没有工作,靠蹭Wi-Fi找兼职勉强度日。
一日,儿子基宇的朋友敏赫拿着一块石头来找基宇,说是能带来财运,并拜托他代替自己去到朴社长家中做家教。
聪明的基宇轻松获得了社长夫人的信任和女儿多慧的芳心,于是略施小计,把全家人都接了过来,妹妹基婷成为了社长儿子多颂的美术老师兼艺术治疗师,父亲基泽和母亲忠淑也登堂入室代替了被他们陷害的前司机和前管家的职位。
当这场精心设计的占领计划宣告完成之时,整部电影也就此被一分为二。从那个突然骤至的暴雨夜开始,事态开始急转直下。
雨夜在豪宅里的这场戏,也是全片最出色最巧妙的一场戏。
前一秒基泽一家人还在主人的客厅里胡吃海喝,下一秒前管家突然按响门铃,监控录像里出现的是一张近乎狰狞畸形,电闪雷鸣下的一张脸。
前管家的突然到来把他们引入了一个阴森恐怖的秘密地道,有着恐怖片标配的腐尸绿氛围,电影也转眼间变成了惊悚片。
原来多年来,前管家一直将自己四处躲债的丈夫藏匿于此,作为同类,这对躲藏在地道里的前管家夫妇,是更为荒诞的底层写照,除了生存,他们别无所求。在发现了金基泽一家的秘密后,前管家以此为要挟,却在一片混斗之中被打伤,和她的丈夫一起被五花大绑关进了地道之中。
而此时社长一家突然回家,刚解决大麻烦的基泽一家又迎来新的麻烦,顿时像蟑螂一样抱头鼠窜,藏匿于主人家的茶几底下。
其实在影片开始不久,他们在半地下室的家里接受免费的杀虫剂消毒洗礼时,就已经预示了他们作为寄生虫的命运。
黑暗逼仄的茶几下,听着正前方传来的性趣挑逗,混合着愤懑难忍的气味羞辱,以及提心吊胆的败露凶险,观众和基泽一家人都屏住了呼吸,甚至比一家人更尴尬难耐,迫切地想要逃离。
在如此近距离的对比当中,两个阶层的差异被赤裸裸地呈现了出来。底层的欲望如此真实和直接,而上层的欲望却不知包裹了太多高傲的伪装。社长夫妇欲拒还迎的互摸,揭示了他们的欲望需要更加下流的想象(廉价底裤)和更加禁忌的行为(毒品)才能得到宣泄。
此时的外面,暴雨倾至。他们落荒而逃,发现大水冲了老巢。
下水道倒灌,马桶黑水喷涌,与豪宅里的安宁、感谢美好雨夜并置,仿佛从天堂又回到了地狱。
影片后半段只是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而已,悲剧性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所以不存在任何所谓的反转。混乱血腥的生日派对,是底层对上流长期寄生后的必然结果。
2
寓言
对于多数人所诟病的现实逻辑问题,我倒觉得不然。《寄生虫》原本就不是一部写实的现实主义电影,从一开始,奉俊昊就表明了这是一个奇情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本就不会关注所谓的现实逻辑的合理性,一旦形成以后,片中的每一个的角色、每一个情节、每一处场景都成为了喻体,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寓言,以便探究某些深刻的现象和命题,其中的悲剧性、讽刺性、警示性,也借此呼之欲出。
豪宅就是一座阶级社会具象的微缩模型,影片的后半段几乎完全围绕豪宅构建叙事空间。
防空洞与地下室之间的铁门,成为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壁垒。
石头、印第安人、水、摩斯密码,这些喻体都围绕着阶级对立的意向被被明示了出来。
而在所有的喻体中,气味是最具独创性的设置。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带有天然的贬低色彩,让人联想到贫穷、困窘和不洁净,成为底层人口对上流社会本质上的原罪。
你能洗掉衣服的汗味,却洗不掉已经融入血液中的地下室的气味。
不同阶层的人在相互接触时,可以克制自己的行为规范不越界,却无法阻止气味弥漫飘散到空间的每一个角落,轻而易举越过阶级之间的界限。
在某种程度上,上流的气味成为了影片的麦格芬,虽然不存在于影像中,却是基泽一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3
阶级
作为社会学导演的奉俊昊,再次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社会本身。
所有的上流社会,都必然会给底层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寄生机会,因为他们需要底层劳动力来服务。即使上层阶级真的善良、无私,克制了自己的优越感,也无法阻止生产力和经济实力上的剥削,以及符号暴力的产生,这是阶级的客观属性使然。
但所谓的上层阶级又是真的善良吗?
社长夫人给基宇发的工资,被她偷偷拿了一些出来,却转头跟基宇说,由于物价上涨,工资也上调了。这是伪善。
朴社长也是如此,在基泽第一天当司机的时候,他准备了一杯咖啡,一直端着不喝,就是为了测试转弯的时候开的稳不稳。
表面上很和善,其实却不好搞。
当基泽说到“你很爱你妻子”的时候,朴社长的脸色马上就变了。
在他看来,司机就是下属,只需要做好份内的事,而没有资格关心老板的生活,更没有资格以朋友的语气跟他说话。
当基婷倒在血泊中,基泽压着她的伤口,朴社长丝毫不关心基婷的情况,只是叫基泽把车钥匙扔过来,他要送受到惊吓的儿子去医院。
同样的还有多颂,他看到前管家的丈夫发出的摩斯密码了,也解出来是“help”的意思,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他觉得不关自己的事。
所以在我看来,朴社长一家并不是看上去的单纯、善良,他们只是冷漠,就像人类看待虫子一样。
只要你不越线,他们就懒得管你。
而底层阶级普遍的独立意识缺失,也如实地反映在基泽一家身上。他们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导致了一种新信仰的产生,即没来由的想要取而代之的心理。
所以基泽一家表面上谎话连篇,但其实是真的单纯,也因此让前管家抓住了把柄,甚至最后家破人亡。
《寄生虫》的结尾颇为魔幻,朴社长死于在生死关头也忍受不了的令人皱眉的“阶级气味”,而杀害朴社长的基泽代替了前管家老公的位置,匿居于地下避难室中,做着与前一位住户相同的工作——用摩斯密码发讯号。无论豪宅的主人是谁,只要是出身上流社会,便会对客厅异样的感应灯就像对家里的蟑螂一样,流露出毫不关心的冷漠姿态。
不可否认,《寄生虫》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应该是今年大部分类型片里最具观赏性和感官刺激的,但因为过于透彻的指向性和明喻,而缺少了情感上的回味,即使是半开放性的结局,个体命运均得到了暂时性的成埃落定,不存在其他悬而未决的问题,因而叙事是完整封闭的。
只是提供了一种悬念的快感,而在《杀人回忆》和《母亲》中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和直击现实但却不生硬的批判却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