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永恒和一日》百度网盘免费观看(正片/无删减版)【1080P超清晰中英双字】百度云资源已上传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Bsok43OLykOV1YXFsxkjrDc
国外影片影评:《永恒和一日》
“明天是什么?”
“明天是永远再加一天。” ——《永恒和一日》
癌症晚期的老诗人亚历山大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一觉醒来,童年的幻影如在眼前。只剩下最后一天的生命了,他却感到巨大的悲凉和哀痛。女儿和自己隔阂很深,不愿意收留陪伴自己多年的狗,甚至希望卖掉居住了多年的老屋。亚历山大悲伤之下独自离开了家。
路上,他遇到了一些流浪的儿童,出于同情他收留和帮助了其中一个。而和孩子的相处之中,亚历山大渐渐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自己所仰慕和研究了一生的19世纪诗人索罗慕斯的幻影以及早已去世的妻子以及母亲的幻影如同梦幻一样穿插进了亚历山大的脑海。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他开始渐渐感知了生命的滋味。于是,他决定送这个孩子返回自己的故乡。却不知对每个人而言——本该温柔的故乡,对小男孩来说,他的家乡阿尔巴尼亚却是战火蔓延的地狱。最终,他们不得不分离,亚历山大奔赴死亡的国度,而小男孩将继续无根的漂泊下去。
作为“边界三部曲”的终章,《永恒和一日》可以看做是之前的《尤利西斯的凝视》的一个简化和延续。依然以“生命”和“边界”为主题,所不同的是,《永恒和一日》更加侧重于个体的体验,而不做是那样宏观的视野了。昔日《尤利西斯的凝视》在戛纳电影节上错失金棕榈奖,被认为是戛纳的一个巨大的耻辱,所以,其后的这部《永恒和一日》的获奖,可以算是一个弥补。
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自身的衰老,人在慢慢步入晚年之后,对荣辱和名利会渐渐看淡,但是对生死的体验和感悟却越来越深。正如安哲在领奖台上那句悲凉的感叹:“我们属于慢慢走向职业终点的一代人”。许多昔日合作过的演员,编剧,老友们都一一谢世了,安哲的内心产生了剧烈的触动。人在得知自己只有最后一天生命时,会怎么想呢,怎样醒来,怎样安排后事,他会做什么,他将怎样去跨越这个生死的边界。如同海伦凯勒著名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所叹惋的那样,我们应该怎样去珍惜这种逝去的岁月。
“来吧,亚历山大,我们一起去看失落的古城。”童年里的碧海蓝天是如此美好和充满回忆与唯美,可是一觉醒来,少年变成了躺在椅子上,两鬓斑白,满脸沧桑的老人。“嘴里还有海的味道”,无限凄凉,已将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老者凸显了出来。
虽然整部作品并未脱离安哲一贯的对于希腊和巴尔干半岛动荡漂泊的命运的担忧,但是却也将重心转移到了个人的生死轮回之上。衰老的亚历山大和小男孩,两人相伴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命循环的象征,亚历山大所代表的生命的尽头和小男孩代表的生命的起点,互相咬合,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里,共同经历了生死的旅程。
亚历山大:肉体的死亡,精神的重生
电影的主线就是亚历山大的死亡,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天的经历和见闻。遇到小男孩之前,亚历山大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片晦暗的,生命即将终结。无论是和女儿,还是和妻子,亚历山大都陷入了一种隔阂之中。女儿完全忽视了父亲的想法,几乎没有任何的情感交流。穿插的回忆里,我们也看到了逝去的妻子曾经同样无法走进亚历山大的生活之中。过去的这几十年,亚历山大从来没有考虑过家庭,一心扑到了诗歌上,扑到了索罗慕斯的《被囚的自由》的翻译之中,终其一生,却未能将这部诗歌翻译出来。也未能很好的珍惜自己的家庭,以至于最终成为了一个边缘之外的人。这种僵尸一样的枯燥生活,直到生命即将终结,才猛然破碎,但是僵化破灭之后,却是无尽的深渊无法弥补。
小男孩可以说是一个救赎的天使。从刚刚遇到小男孩的时候,亚历山大仅仅是出于一时的怜悯而帮助了他,亚历山大主宰着小男孩的命运。但是,渐渐的,亚历山大和小男孩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亲密的关系,小男孩弥补了亚历山大内心的空洞,亚历山大亲情上的困境因为小男孩而得到了化解,小男孩挽救了亚历山大的灵魂,所以他发现自己离不开小男孩了,从而才执意要帮助小男孩去回到故乡。亚历山大的最后一日,本该是寂灭的,是悔恨的,是苦闷的,他发现自己的一生没能和亲人们建立起一个亲密的关系和情感,他的记忆穿梭在现实的死亡面前和过往与妻女的相处的不快与冷漠的后悔中而不能自拔。但是,小男孩却完成了他的心愿,让他理解了花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是一种怎样的开心,一种情感上的相互依靠是多么的美好。死亡面前,富贵名利都成浮云,什么才是救赎的希望,才能抚慰亡者的内心,也许,就是爱吧。爱有多久,如同回忆里妻子的那句话:“比永恒多一天”!
虽然小男孩只是一个陌生人,但是亚历山大一辈子封闭的心灵却敞开了,小男孩柔弱的躯体依靠着年迈的亚历山大寻求庇护,而亚历山大僵化的内心则依靠着小男孩来获得爱的慰藉。这样一种亲密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本该是亚历山大和家人分享的,却迟迟在死亡面前才得到。“朝闻道,夕死可矣”,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吧。亚历山大的肉体即将消亡,但是他的内心终于在死前获得了安宁和拯救。
索罗慕斯:买词的诗人
亚历山大穷尽一生研究的诗人索罗慕斯也是一个希腊人,却在意大利长大,浓郁的乡愁灌冲在他的心里,他却无法用家乡的言语来表达。于是,他向希腊人买词语来写诗,终究未能完成诗集《被囚的自由》。亚历山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和索罗慕斯互为映像的。所以,索罗穆斯和亚历山大的生活经常发生时空的交叉重叠。这种历史,记忆,虚幻和现实的交汇,在安哲的电影里经常出现,构建了浑厚深邃的史诗气质与深切的人文关怀。为什么找不到词汇去表达或者抒发?诗人失语,成了困扰两人的深层的精神桎梏。
小男孩作为一个天使,另外一重对亚历山大的救赎就在于此。亚历山大曾经试图也模仿索罗慕斯一样,向小男孩买词。小男孩给了他三个词语。分别描述了亚历山大的三种精神状态:婴儿在慈母怀中的喜悦和爱;如同陌生人的抽离和寂寞感;黄昏迫近之时的迟暮之愁。三个词语简洁但是准确的勾勒了亚历山大的人生轨迹。交叉的历史与记忆深处,索罗慕斯未能实现的心愿却在亚历山大这里实现了。买来的词语,重新激发了亚历山大迟滞的灵感,他新生了——就在生命即将消亡的这一天。
小男孩:肉体的延续,灵魂的毁灭
相比之下,小男孩至始至终都是被苦痛缠绕和折磨的人,除了在亚历山大这里稍微得到了些许呵护。在《尤利西斯的凝视》里,巴尔干半岛惨痛的战乱和血腥的破碎已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这个小男孩无疑成了这种惨痛的具体写照。
之前的被追赶,四处流浪以及被贩卖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当亚历山大终于带着小男孩来到阿尔巴尼亚的边境之时,迷雾之中,铁丝网上全部都是试图翻越的尸体,大门打开,一个幽灵一样的军官从地狱中走出来。这一幕相信给很多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安哲作为一个电影诗人,以伟岸的影像,杰出的风景,将这种震撼人心的画面呈递出来,有了影像的史诗气魄。
小男孩的命运终将是悲剧的,亚历山大死后,他还会继续开始漂泊,或许他可以在这种乱世之中苟活,但是却无法逃避自己的惨痛的命运。也许,他从一开始就已经死去了,他的灵魂在这乱世之中如同微小的火苗一样柔弱,随时都会熄灭。他的伙伴死去了,小男孩唱起了忧伤的歌儿,许多小男孩都在镜头之外的某个地方死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小男孩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和整个巴尔干半岛其他悲惨的人一样,也许,他们的灵魂早已被战乱撕碎在了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