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hTiZErW85zGMx4beRkajBwm
面对不公是屈服还是反抗?《生活在别处》给了我们更好的答案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一句诗,也是西方世界,一个非常有趣的词汇,它并非是指换个地方生活,而是指我们要摆脱现在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去寻找一个新的自己。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活在别处》,讲的也正是这样一个被母亲溺爱束缚的人,为了摆脱禁锢,用滥爱对抗母亲,寻求挣脱原生家庭的故事。
小说主人公雅罗米尔及母亲玛曼是一对悲剧性的母子。
玛曼是一个富商的女儿,姐姐时髦美丽、舞姿曼妙,但玛曼却平庸乏味、自卑胆怯。于是,从小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之下的玛曼,选择了与姐姐相反的一条道路:端庄安静。玛曼强迫自己,沉浸在阅读里,并怀揣着所有对爱情的幻想,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工程师作为丈夫。甚至,为了讨得丈夫的喜爱,她放弃学业,把一切都投资到了爱情之中,幻想美好的未来。
在得知了自己怀孕后,玛曼兴高采烈,但工程师却分外冷淡,甚至还事不关己地说:“我认识一个妇产科医生,可以谨慎地帮他们拜托烦恼。”是的,工程师建议玛曼去堕胎,并视玛曼怀的孩子为烦恼。
好在,玛曼的富商父亲,不忍心女儿遭受如此待遇,就对工程师许诺了一笔,足够他开一家自己的建筑公司般的丰厚嫁妆、并接受工程师搬进自己的别墅里。如此,玛曼与工程师两人,才顺利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但是,婚后工程师丈夫对自己越加冷淡的现实,也让玛曼意识到了,自己投资爱情失败。于是,在孩子生下后,玛曼就把曾在丈夫那里存入的爱,全部地转移到了儿子雅罗米尔身上。因为儿子太过漂亮,她把儿子幻想成了英俊的神明阿波罗,还把儿子刚开口学说话的话语仔细地记录到日记本上,并认定儿子雅罗米尔,有诗歌天赋,潜意识的暗示儿子,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诗人。
婚姻的不幸和爱情的缺失,使玛曼把儿子当做了自己意念上的情人,把自己当成了儿子的主宰,她强迫儿子吃东西、禁止儿子画女人和盯着女仆的裙子看。
甚至,在儿子长大后,玛曼也没有要儿子成家生子的念头,她仇视一切与儿子发生关系的姑娘。她充满激情地想要控制住儿子雅罗米尔,以补全对美好爱情的幻想。
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与外界接触不断加深的雅罗米尔,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渐渐意识到了,母亲把自己当成提线木偶一般的疯狂占有,于是力图逃脱母爱牢笼的雅罗米尔,开始了自己的反抗之旅。
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大人。在生活里,雅罗米尔试着和母亲保持距离,甚至不再写诗歌。
在学业上,他勤勉地上好大学的每一堂政治课,他积极参与学校里考试委员会审核活动,他通过自己的这些行为寻找自己脸上的坚定、浑厚和坚定,他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成熟的男人。
在感情上,雅罗米尔先后与做出纳员的红发姑娘、褐发褐眼的女人、拍片姑娘等多人发生激情,对证明自己进入成人世界充满向往,力图逃脱母爱的牢笼。在与棕发姑娘初尝云雨之时,雅罗米尔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这快乐之中不单单是纯粹的欲望,而是“他终于和正常成人一样了”。
而雅罗米尔在外面遭遇这些女性,与不同的女人发生关系,也是玛曼潜在的痛苦之源,玛曼努力地守着,属于她和雅罗米尔的家,绝对不允许其他女人的介入。她对自己说:“暗处藏着许多姑娘,但他只有一个母亲。我必须为她战斗。”对于儿子,玛曼总是满怀激情地监视着这一切。这份扭曲的、疯狂的、病态的母爱,全都压在了雅罗米尔身上。这也是雅罗米尔的悲剧所在。
雅罗米尔想要通过诗歌赢得朋友和尊严,得到的只有嘲笑和孤独。想要投靠政治,得到的只是屈辱和无能无力。想要从爱里找自信,得到的只有人格在自卑与高傲间的扭曲。
最终,雅罗米尔因红发姑娘不忠将其告发,导致女友和哥哥被捕,亲手断送了自己的爱情。而在红色姑娘被捕不久,雅罗米尔也患上了肺炎,一个“母亲”的孩子,一个沉醉于褒扬中的诗人,结束了自己不到二十岁的生命。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而这部作品中,雅罗米尔和母亲玛曼的悲剧,其实来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
米兰·昆德拉的母亲与小说中的玛曼性格相仿,因对丈夫感到不满,所以,就把自身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培养儿子米兰·昆德拉身上,母亲不仅细心照料米兰·昆德拉的衣食住行,还是第一位发现米兰·昆德拉具备诗人潜质的人物,因此,从小就在母亲过度关爱与管教下成长起来的米兰昆德拉,才会对母爱的禁锢与逃离、诗人雅罗米尔的精神幻灭,理解的如此透彻。
卢梭曾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而在故事的结尾,昆德拉借助雅罗米尔:他遭遇着、反抗着、背叛着,却终究没有能够逃出毁灭的命运。也在告诉着我们,母爱是不需要自身努力便与生俱来的,这是幸运,也是悲剧,悲剧在于,当我们意识到母爱的力量,变成一种专制,限制我们行动时,往往已经晚了。而更大悲剧,则在于我们,认识到了这种专制后,为了摆脱母爱的枷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一味反抗,从而让自己始终都生活在痛苦里。
这种痛苦,也引出了这本书中的另一层主题:我们应该怎样的活着?是活在别人三观的禁锢里,还是选择出走,寻找别处的生活。其实两种路径,最终都在指向悲剧。人从来就想重写自己的会传记,改变过去,抹去痕迹,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别人的。别处的生活看起来很精彩,很有诱惑,但我们为自己勾勒出的图画,也不过是他人生活的模版,我们的憧憬不过是别人生活的复制品,我们觉得风光无限好的远方,只不过是别人呆烦的故乡。或许,接纳出身、接纳自己,自洽的活着。才是昆德拉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
就像作者曾说的那样:“我们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涩与快乐之间选择,既然我们的命运就是一切的毫无意义,那就不能作为一种污点带着它,而是要善于因之而快乐。”